我国于1989年开始投入到全球海底光缆的投资与建设中来,并于1993年实现了国际海底光缆的登陆(中日之间C-J海底光缆系统);随后在1997年,我国参与建设的全球海底光缆系统(FLAG)建成并投入运营,这也是在我国登陆的洲际海底光缆;而时间来到2000年,随着亚欧海底光缆上海登陆站的开通,我国实现了与亚欧33个国家和地区的联接,也标志着我国海底通信达到了新的高度。
我国与全球联接的海底光缆究竟有几条呢?登陆站又有几个呢?下面具体介绍一下:
首先是登陆点方面,目前我国的登陆站设立在三个城市的四个地区,分别是山东青岛登陆站(隶属中国联通)、上海崇明登陆站(隶属中国电信)、上海南汇登陆站(隶属中国联通)和广东汕头登陆站(隶属中国电信)。
在海底光缆方面,首先从亚太区域开始介绍:
亚太2号海底光缆(Asia-Pacific Cable Network - 2,即APCN2),全长1.9万公里,采用4对纤芯, 每对64*10Gbps DWDM光纤技术,设计容量达2.56Tbps/s,主要连接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区,其中大陆地区的登陆站为上海和汕头。
东亚海底光缆系统和城市到城市海底光缆(East Asia Crossing/City-to-City Cable System,即EAC/C2C),全长3.68万公里,采用4对纤芯,每对64*10Gbps DWDM光纤技术(EAC)和8对纤芯,每对96*10Gbps DWDM光纤技术,设计容量达2.56Tbps/s(EAC)和7.68Tbps/s(C2C),主要连接了中国大陆、香港、日本、韩国、台湾、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地区,其中大陆地区的登陆站为青岛和上海。
中日海底光缆(China-Japan Fiber Optic Submarine Cable System,即C-J),全长1300公里,采用PDH System光纤技术,光纤容量为560Mbps,主要用于中国和日本间的国际长途电话业务和数字电路业务,其中大陆地区的登陆站为上海。
东南亚及日本海底光缆(South-East Asia Japan Cable System,即SJC),主要联接东南亚及日本的8个国家和地区,全长1.07万公里,采用6对纤芯,64*40Gbps DWDM光纤技术,光纤容量高达15Tbps,其中大陆地区的登陆站为汕头。
连接东南亚->中东->欧洲等地区的海底光缆,共有两条:
环球海底光缆(Fiber-Optic Link Around the Globe,即FLAG),这是同时连接亚洲、中东和欧洲的大型国际海底光缆系统,全长27000公里,采用2对纤芯,每对5Gbps DWDM光纤技术,光纤容量高达10Gbps,其中大陆地区的登陆站为上海。
亚欧海底光缆(South-East Asia - Middle East - Western Europe 3,即SEA-ME-WE 3),(3.9万公里)、途经国家和地区的海底光缆,采用2对纤芯,每对48*10 Gbps DWDM光纤技术,光纤容量为960Gbps,其中大陆地区的登陆站为上海和汕头。
最后介绍一下联接北美的两条海底光缆:
中美海底光缆(China-US CN or CUCN),主要连接亚洲和北美洲,全长3.08万公里,采用4对纤芯,每对8*2.488Gbps SDH over DWDM光纤技术,光纤容量为80Gbps,其中大陆地区的登陆站为上海和汕头。
中美直达海底光缆 (Trans-Pacific Express,即TPE),是海底高速(跨太平洋)直达光纤电缆,全长2.6万公里,采用8对纤芯,64*10Gbps DWDM光纤技术,光纤容量为5.12Tbps,其中大陆地区的登陆站为上海和青岛。
通过上述介绍不难看出,无论是登陆站数量,还是海底光缆数量,我国(大陆地区)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均相对较少,但其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—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。要知道,海底光缆同样会带来网络安全威胁,而我国只有四个登陆站允许入境,这就为安全防护提供了极大地便利,即只需加强这四个“入口”的安全防护能力,即可抵御外来的网络安全威胁。
公司电话:0731-84135887 业务手机:15367889364
业务手机:15111426670 公司网址:www.cg-hn.com